ELISA,作為一種廣泛應用于生物醫學研究的免疫測定方法,其結果的準確性極易受到污染的影響。污染不僅會導致假陽性或假陰性結果,還會浪費寶貴的試劑和時間,甚至誤導研究方向。本文將詳細分析ELISA污染的可能原因,并提供相應的預防和解決措施,以幫助研究人員提高實驗結果的可靠性。
ELISA實驗污染的可能原因
ELISA實驗中污染可能導致假陽性、假陰性或高背景等問題,常見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幾類:
試劑相關污染
1、試劑污染
-
微量反應板或試劑(如酶標抗體、顯色劑)制備過程中被細菌、灰塵或交叉試劑污染。
-
-
顯色劑(如TMB)提前接觸HRP酶,導致底物變質或非特異性顯色。
-
-
試劑保存不當(如未避光、未冷藏),或過期失效。
2、試劑交叉干擾
-
補體(如C1q)未被滅活,可能非特異性結合抗體導致假陽性。
-
-
試劑盒組分混用(如不同指標的標準品、酶標板混用)。
操作步驟污染
1、加樣污染
-
加樣時未更換槍頭,導致樣本或試劑交叉污染。
-
-
全自動加樣設備使用重復性鋼針未徹底清洗,殘留強陽性樣本拖帶污染其他孔(如HIV檢測中探針殘留)。
2、洗滌不充分
-
洗滌次數不足或洗液殘留未拍干,導致非特異性結合物質殘留。
-
-
洗板浸泡時間過短,或洗液稀釋比例錯誤。
3、孵育條件不當
-
溫度過高(如恒溫箱溫度超過37.5℃)或時間過長,加速非特異性反應。
-
-
顯色步驟未避光,導致顯色劑異常氧化
樣本處理問題
1、標本本身污染
-
樣本溶血(紅細胞釋放過氧化物酶干擾HRP系統)或細菌污染。
-
-
血清/血漿中脂質過高、膽紅素、血紅蛋白等成分干擾檢測。
2、標本保存不當
-
長期冷藏導致IgG聚合或多聚體形成(如AFP二聚體),增加背景值。
-
-
反復凍融未充分混勻,導致局部蛋白濃度異常。
設備及環境因素
-
儀器參數設置錯誤
-
-
酶標儀光密度范圍設置過寬(如超過OD3.5),導致背景信號誤讀。
-
-
增益值過高,放大噪聲信號。
實驗環境干擾
-
空氣中灰塵或揮發性物質污染板孔。
-
-
操作臺面或加樣槽未清潔,殘留污染物。
其他干擾因素
-
交叉反應物質:如類地高辛、類AFP等與靶抗原有交叉反應的物質,尤其在單克隆抗體檢測中易引發假陽性。
-
-
纖維蛋白殘留:血液未完全凝固即離心,殘留纖維蛋白原形成假陽性信號。
了解ELISA實驗常見的污染原因,并采取相應的預防和解決措施,才能有效避免假陽性或假陰性結果,最終提高實驗效率和數據可靠性。